近日,宁波大学红外材料及器件团队朱朝焌硕士研究生(第一作者)、林常规研究员、戴世勋研究员与重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六研究所吴畏、吴中超合作,在国际知名期刊《Optics Express》(IF=3.8)发表了题为“Enhanced acousto-optic properties at 1.55 μm wavelength from (As₂S₃)₁₀₀₋ₓ(Te₂S₃)ₓ chalcogenide glasses via tailoring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”的研究论文。该论文以宁波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六研究所为合作单位。
文章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364/OE.555794
声光效应作为实现光调制、偏转和滤波的核心机制,在5G通信、激光雷达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。硫系玻璃因其高声光优值(M2)和宽红外透射窗口被视为高性能声光器件的理想材料,但As-S-Te三元玻璃的成分-结构-性能关系尚未明确,限制了其实际应用。传统研究中,高Te含量虽能提升折射率,却因弱As-Te键的引入导致声衰减(α)和热光系数(dn/dT)显著增加,同时降低激光损伤阈值(LIDT),制约了器件性能的优化。
针对上述挑战,本研究通过高温淬火法制备了(As₂S₃)₁₀₀₋ₓ(Te₂S₃)ₓ系列硫系玻璃,系统探究了Te₂S₃含量对玻璃网络结构及声光性能的调控机制。实验表明:适量Te₂S₃的引入促使AsS₃金字塔单元向AsS₂Te混合结构转变,显著提升声光优值(M2从199.8×10⁻¹⁵ s³/kg增至415.2×10⁻¹⁵ s³/kg),同时保持较低的声衰减(α<5.78 dB/cm)。然而,过量Te₂S₃(x > 70 mol%)会导致As-Te弱键占比过高,引发网络解聚,进而降低热稳定性(Tg从198°C降至93°C)和机械硬度(Hv从141.4 kg/mm²降至69.3 kg/mm²),并加剧温度敏感性(dn/dT最高达61.8×10⁻⁶/°C)。
基于拉曼光谱和弹性模量分析,研究团队揭示了玻璃网络结构与声光性能的构效关系,提出了“适度Te掺杂”的优化策略,为高性能声光器件的材料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。该成果不仅推动了As-S-Te硫系玻璃在红外声光调制器、激光雷达等领域的应用,也为多功能光电子器件的开发开辟了新思路。
此项研究获得了浙江省“尖兵”研发攻关计划(2025C01166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U23A20370)及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(2021Z062、2022Z208)的资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