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双峰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实现食源性病原菌超灵敏快速检测 - 硫系玻璃 | 宁波大学红外材料及器件实验室
研究进展
首页 > 研究进展
新型双峰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实现食源性病原菌超灵敏快速检测
作者: irglass 时间: 2025-04-02 浏览:48 次

       2024年10月2日,国际权威期刊《Sensors and Actuators: B. Chemical》(IF:8)在线发表了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干宁教授、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张培晴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——Phage-modified dual-peak long-period fiber grating biosensor for ultrasensitive, 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pathogen strains。博士研究生朱珊珊为论文第一作者,李天华副研究员、张培晴研究员和干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,宁波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。

      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是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,仅发达国家每年就有约15亿人因食源性疾病就医。其中,大肠杆菌O157:H7等强毒力菌株被多国列为食品安全重点监控对象。然而,传统检测方法(如平板计数、PCR、ELISA)存在耗时长、操作复杂或灵敏度不足等问题,难以满足现场快速筛查需求。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修饰双峰长周期光纤光栅(Phase-DP-LPFG)的生物传感器。该传感器通过飞秒激光刻写技术制备光栅周期为163 μm的双峰光纤,结合噬菌体定向固定技术,实现了对目标菌株的高效捕获与精准识别。研究结果表明:当目标细菌吸附时,短波长峰蓝移、长波长峰红移,通过双峰间距变化(Δλ)量化菌量,灵敏度较单峰传感器提升近3倍;传感器10分钟内完成检测,最低检测限达8 CFU/mL,且抗环境干扰能力强,重复使用10次后性能偏差仅4.2%。研究团队在饮用水、鱼肉、牛奶等真实样本中验证了传感器的可靠性,回收率达90%-109%,与国标平板法结果高度一致。该传感器兼具快速、灵敏、低成本等优势,为食品中痕量致病菌的现场筛查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。团队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设备便携性,推动其在食品安全、临床诊断等领域的实际应用。这项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光纤生物传感技术领域迈出重要一步,为全球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

噬菌体DP-LPFG生物传感器检测装置及检测原理示意图

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、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。

文章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nb.2024.136729